“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音乐家创作的,而是出自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之手。他1919年至1920年间在巴黎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事实上,这是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院长刘宝林教授“现代仪器分析”的课堂。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相融合,刘宝林教授用“科学”与“艺术”的二重奏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有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的卓越工程人才。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医食学院的其他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共同谱写课程思政“协奏曲”。
工科教授“发专辑”?以艺术之美激发科学兴趣
“工科教授发专辑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除了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刘宝林教授还有一个身份——“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乐团”的萨克斯手。结合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要求,他将工作之余演奏的10余首萨克斯曲目选入专辑,作为教学素材之一,其中还有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的校歌。
“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科学为人们提供理性梳理的方法,艺术唤起超越理性的认知想象力。如果学会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穿针引线,就能够培育出强大的创造力。”刘宝林教授找到了科学和艺术的相通点,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在“现代仪器分析”的课堂上,他给同学们讲述袁隆平院士学习小提琴、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两位大科学家联袂演奏的故事,也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出于爱好自学萨克斯,并入选“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乐团”的经历。当他讲到自己曾经同航天英雄景海鹏等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爱乐之友新年音乐会”上共同表演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赞叹声,原来科学之道和艺术之美可以这么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刘宝林老师同航天英雄景海鹏合影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这句刘宝林教授在课堂上引用的、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的名言深深印刻在劳晓同学的心里。此前,她十分向往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觉得自己“热爱艺术却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而这门课让她明白,“做科研并不意味着枯燥,它其实是很美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理论,看到这个世界不同的一面,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艺术,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更感兴趣了”,劳晓同学笑着说:“而且上完这个课以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小提琴‘捡’起来,像刘老师一样,让自己在有专业技能的同时,成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人。”
刘宝林老师在练习萨克斯
将人文情怀揉进教学 课堂里的“润物无声”
“Very happy to explore the course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with you this semester……很高兴与你一起完成‘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感谢你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付出,使我们整个班级的学习有序、有效……”临近期末,修完“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同学都收到了这样一封中英双语来信,和这封信一同寄出的,还有每位学生一学期以来的作业汇总。精美排版的作业汇总册、真诚暖心的结课寄语,它们都出自于授课老师刘宝林教授之手。
这一封封“教授来信”背后,是刘宝林教授倾注在课程上的心血。在每堂课的讲授中,他都会结合最新案例和应用场景,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趣味中探索,在高质量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成为更爱探究的人、更关注身外事的人。
制药1班的李俊杰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检测、鉴定方法”这项课堂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现代仪器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也增强了作为医食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李俊杰感慨道:“这门课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单一的知识点。人文元素的加入,让课程内容更加有趣,让我变得更专注、也更爱探索,也让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
一学期以来,像这样比较难“啃”的作业还有不少。刘宝林教授希望同学们在啃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什么才是研究型学习,如何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去感知这个世界。“‘仪器分析’的英文定义中,用到的是‘科学与艺术(science and art)’,而不是‘科学’或 ‘技术’,其用意就是以人文的方法唤起科学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标,更好地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刘宝林教授谈道。
刘宝林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组团式”课程思政教学 守护“健康中国”
不仅是刘宝林教授的“现代仪器分析”,在医食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已经覆盖到学院各个专业。王欣老师的“食品安全与控制”、谷雪莲老师的“微创医疗器械概论”、李保国老师的“化工原理”、胡冰山老师的“假肢矫形器学”…… “医食学院的学科专业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学院致力于培养的不仅是专业人,更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人。”刘宝林说道。
事实上,从2017年起,医食学院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2门课程入选学校首批立项的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其中,张建国在讲授“食品法规与标准”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做坚定的“舌尖上的安全”守卫者,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项目。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医食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党政齐抓共管,推动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两融合、两促进。学院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团队,“组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学院还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施途径交流分享会,共同探讨、推进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对此,刘宝林教授表示:“在课堂中应用的案例一定要与课程知识相结合,为课程服务,这样才能自然地融入‘爱国、创新、人文’元素,把‘理崇至真、工匠精神、健康中国’的人才培养理念落细落小落实。下一步,学院将不断挖掘充实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优秀案例的培育和奖励机制,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供稿:新闻中心
文:李卉云、李思维
封面图: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