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青年报:青年发现|越专业越“网红”?上海高校博物馆里也有“宝”

2021-05-20273编辑:董真摄影:


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探访上海部分高校博物馆,与馆长对谈,调查发现,上海的“宝藏”高校博物馆不少,也越来越走出“深闺”为人所知,不过走向“网红”的路上,不可或缺的依然是具有高校特色的学科专业度。


上海高校“宝藏”博物馆可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设立博物馆的有近百家。在上海,不少高校也设有自己的博物馆,基本免费开放。记者发现,高校博物馆大都会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不少别处看不到的藏品成为吸引人们口耳相传前去观看的原因。

位于延安路校区的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就是以纺织服饰为特色,在这里,可以看到包括战国时期舞人动物纹锦、汉代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纹锦、隋唐胡王牵驼纹锦、双树对鹿纹锦等出土织物的复制品,也能看到三锭纺车、丁桥织机、壮锦竹笼机这样的传统纺织器具。还有包括台湾巡抚刘铭传的补褂、红色缎五彩绣盘金龙女龙袍、彩缎菱格拼缝儿童百家衣、红色妆花绸龙袍等一批晚清以来的珍贵服饰实物。


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


颇具规模的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印刷博物馆拥有1500余件各类展品,五个展馆以传统与数字化结合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呈现精美绝伦的印刷精品制作过程与成品鉴赏,展示了数千年印刷文化精华。镇馆之宝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及近代印刷设备及产品。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以戏剧、戏剧文献资料、珍稀孤本、善本、名家创作手稿及演出实物与艺术品为主要收藏。在上戏戏曲馆内就有5件珍宝,分别是周信芳的袍子、盖叫天的把子、俞振飞的戏服、李玉茹的跷、谭鑫培的鹅毛扇,这些都是名角们昔日在舞台上演出时所使用过的真品。


上戏中国戏曲博物馆


而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在拳械厅,参观者能一睹只有在武侠片里才出现的袖箭、飞镖、三节棍、九节鞭、峨眉刺、铁算盘、铁扇、拐棍剑的真身。历史厅里展示着我国年代久远的兵器,早到商代的鱼纹戈、兽面纹青铜戈,再到汉代的铁器,以及各类青铜剑、刀、戈等;在小说中被奉为武林秘籍的武术书籍、拳谱一应俱全。


上体中国武术博物馆


跨界探索尝试吸引更多年轻人

随着“宝藏”博物馆的不断被挖掘,近年来高校博物馆也开始不满足于“藏在深闺”,从单一的专业性展览馆、陈列馆向综合性博物馆等形式发展,一些跨界的探索也正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上月新开的上外西索寓言书店,成了不少同学们新晋的打卡胜地。书店以多语种出版物为长,正与毗邻的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一脉相承,在这里,博物馆与书店可以联通展览参观。


上外西索书店


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学术性博物馆,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语言类博物馆之一,自2019年开馆后就成为不少语言文化爱好者的“心愿目的地”。以博物馆为平台,培育出大学文化的延展空间,是上外想做的尝试。


上外语言博物馆


据负责书店筹建工作的上外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顾忆青介绍,“西索寓言”书店作为世界语言博物馆的组成部分,设计创意缘起于五年前,继承了曾经的上外西索寓言BBS论坛命名,从线上到线下,英文名中的“Story”更蕴含着对语言博物馆和校史馆记录、传承语言和学校历史(History)的延续之意,书店也首创了高校出版社+博物馆的合作模式。未来书店、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综合资源也将持续联动,以文育人。


“网红”需要大量专业动作支撑

在世界博物馆史上,中外最早的博物馆基本上都出自大学,这主要是二者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使然。无论是跨界探索还是打开大门,想要吸引更多人,“专业化”依然是基石。

“只要做好了博物馆的专业化,所谓的‘网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网红’是需要大量的专业动作支撑的。”在谈到如何处理好社会公众关注与本身功能之间的“度”的关系时,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如此表示。

去年上海大学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是高校博物馆第一次引进三星堆藏品进行展出的一次尝试。在这次筹备过程中,上海大学文博专硕生全程参与了内容方案编写、展品点交、布展、展览运营、教育活动策划等主要环节,获得了难得的实践机会。今年三星堆考古行动,上大考古系也成为一支中坚力量。


上大三星堆考古展


“上海大学历来非常重视考古文博学科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考古与文博专业,近来更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中国古代文明、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与陶瓷技术分析等方向积极展开学术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去年特展的成功举办,对上大考古参与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一次有力的助推。”李明斌告诉记者。

李明斌原先是成都博物馆馆长,在成都学习、工作了三十几年后选择来上海担任一所高校博物馆馆长,他说是为了实现尚未体验过的“教书育人”的理想,也想见证和参与一座高校博物馆的成长。

“高校博物馆与公共博物馆之间,最大的不同应是服务对象。相比公共博物馆面向社会全体,高校博物馆首先更应着重服务校内师生,承担一定的学习与科研的任务。”上大博物馆如今已是学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生的实习场馆。“未来还会重点在博物馆专业化方面着力,从藏品保护、智慧博物馆建设、展览策划实施、教学实习、社教活动开展、学术研究、国际合作等方向努力,争取每年都有新探索。”李明斌表示。


上大博物馆馆长李明斌


== 对话李明斌 ==


做博物馆学的“行动派”

记者:在你看来,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李明斌:作为中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一极,当前高校博物馆处于蓬勃发展过程中,其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等还参与了博物馆的定级评估,获评国家一级或二级博物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高校博物馆在国内所有博物馆中的占比偏低,许多具有开办博物馆需求和条件的高校还没有实现,已开办博物馆的高校,也存在博物馆人才短缺,展览策划、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和经费投入不够等主要问题。我们期待未来中国高校博物馆有更大的发展。

记者:从去年的三星堆大展,到将展览带入机关、参与社区更新,上大博物馆正在更主动走向社会大众层面,这是未来的一种突破考量吗?

李明斌: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具有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我们的实践想告诉大家的是,高校博物馆不应只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活动,走出校园天地即是大千世界,主动走出学校、服务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才是理想的发展之道。

记者:你觉得博物馆应该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来?

李明斌:当下,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手段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在展览内容方面也致力于用年轻化的语言传达知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走进博物馆、关注博物馆。作为面向全社会的文化服务设施,博物馆针对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对应的宣传和教育方式。

记者:你对博物馆青年人才的培养有何看法和建议?

李明斌:建议更加注重参与博物馆的实践,做博物馆学的“行动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青年报  记者:刘晶晶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131048557368999212&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1310485573689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