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上海科技报:从“一斤2角”跃升到“一斤500元”

​上理工科研人员助力“酸角”完成“变身”之旅

2023-07-1473编辑:董真摄影:

酸角,又名“罗望子”,因为尝起来酸甜可口又富含多种有机酸,故被称为酸角或酸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原产地只卖0.2元一斤的酸角,加工成罗望子多糖等食品添加剂,价格可以卖到500至600元一斤。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艾连中教授团队就是这一神奇“变身之旅”的助力者。

机缘巧合,企业家与教授的意外牵手

  云南的土壤多是干热河谷,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树并不容易。在云南玉溪,从前人们种植酸角林是为了绿化荒山、遏制地方生态恶化,对于酸角的利用也只限于制成果脯、糕点、糖果等传统土特产。

  十多年前的2012年,一家名叫“猫哆哩”的云南当地企业在哀牢山东麓的不毛之地开始建设中国第一片也是迄今最大的人工酸角林。由于缺乏技术支撑,罗望子多糖加工以及应用项目到2016年几乎停滞。转机出现在2017年。

  一家云南的酸角企业如何跨越几千公里找到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的科研团队进行合作?这其中的机缘巧合,还要从上理工的学生向雨维说起。向雨维的叔叔是猫哆哩的负责人之一,从小她就耳濡目染企业发展的故事,也知道那时候酸角林急需技术支撑,她把自己老师、同时也是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艾连中的经历和故事讲述给叔叔:“我们艾院长之前在企业时组织研发过莫斯利安酸奶,大家都非常崇拜他,我们上第一节课时他就跟同学们说,‘咱们做食品的,一定要有良心。’”也正是这句话,为猫哆哩和上理工的合作埋下了种子。

  之后,在向雨维及家人的热情邀请下,艾连中决定去云南看一看,到了之后着实被震撼到了。“种植林是在红河流域,原先寸草不生的土地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酸角树,要知道酸角树要种10年才可以利用,前期的财力和人力投入特别大,我真是特别感动,这家企业是实实在在为当地农户的生存问题拼尽全力,更为红河上游生态修复和治理发挥出巨大作用。”艾连中俯瞰着3000多亩酸角林,当即就决定要与企业合作,着手开发酸角资源,尽全力为当地农民和企业开辟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精准把脉,攻克酸角资源应用核心技术

  植物中的活性多糖具有快速有效地激活、增强和调节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而罗望子多糖与其他可食用多糖比较,有良好的耐热、耐盐、耐酸、耐冷冻等特性。在国外,日本率先实现罗望子多糖的工业化生产,并用作食品添加剂。而国内罗望子多糖的常规提取工艺很难符合蛋白质含量在3%以下的国家标准,艾连中教授团队在一次次实验中发现,利用多级醇沉法获得的多糖纯度能够媲美日本产品,成本还更低。

  团队还创造性地把之前应用于其他食品行业的螺旋输送设备运用于罗望子多糖提取。醇沉法纯化多糖需要用3倍体积的乙醇去除粗多糖中的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这一技术原先需要储存上百公斤乙醇的大罐装置,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需要占用5层楼高的车间进行生产,而如今这一流程变成了一个个螺旋输送式的小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提纯效率,也能更好地确保生产安全。

  罗望子多糖研发出来后,到底能有多广的应用领域?能发挥多大的市场价值?

  艾连中团队继续“精准把脉”。“罗望子多糖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到冰淇淋里,它有一个天然的性质,即形成的冰晶很小、很细腻,容易锁住水分,冷冻的时候性状也不会变化,有奶油般绵密的感觉,这样生产出的冰淇淋口感很好。”团队骨干夏永军教介绍说,“不仅如此,罗望子多糖还可以应用于烟草加工等,比如原先烟丝加工之后的碎烟是被当作废物直接处理,不仅浪费资源也会污染环境,现在则可以利用罗望子多糖作为纯天然粘合剂,与烟丝完美缠绕,保留原有活性成分制成再造烟叶,市场潜力巨大。”

面向未来:在上理工打造“产学研基地”

  除了技术“过硬”,艾连中教授团队还有一个特点:团队里既有微生物功能改造方向的专家,又有多糖、产黏的常年研究者,还有专门负责发酵与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管理、设备选型的人员……团队有时候比企业更了解行业的痛点和需求在哪里。也由此,艾连中教授团队从食品大加工的角度出发,参与设计出整条生产线,实现罗望子多糖研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步。今年5月底,国内第一条罗望子多糖生产线将在云南竣工,而猫哆哩和上理工联合打造的产学研基地也将在上海揭牌成立。

  为什么“舍近求远”选择把这个基地建在上海,猫哆哩集团董事长宋子波有自己的考虑:“我们在和上理工合作之后,通过学校平台与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沟通合作,可以说,上理工是我们从云南走进上海、走向世界的核心枢纽。如今,我们把联合产学研基地建在上理工,是希望更好地深化科研创新,与学校携手研发出更有利于中国人身体健康的产品,同时为食品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贡献企业的力量。”

  谈及未来合作,艾连中谈道:“在云南,除了酸角,还有很多有特色的水果像滇橄榄、诺丽果、多依果……这些野生资源漫山遍野,却因采摘不及时、没有合理利用等原因烂在了山里。我们将持续开发云南丰厚的大山资源,为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吴苡婷 董真 杨思凡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