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追光上理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年团队:用实际行动深情诠释“人民教师”光荣称谓

2024-09-10523编辑:李卉云摄影:

从服务国家战略的先锋,到倾心教书育人的良师,他们身上的“标签”不止一个,肩负的责任也不止一重。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青年五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优秀导学团队……一张张奖状记录了他们日复一日躬耕教坛的辛勤付出,他们就是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年团队。

团队专注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转-储-集-用”工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输出,近五年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培养上海市优秀硕/博士毕业生10余人,指导学生获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奖、优秀毕业论文等40余项,用实际行动深情诠释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年团队

在真项目真课题“练兵场”中培养科研“尖兵”

毕业生张红亮目前是就职于华为的一名自动驾驶系统算法工程师,在校期间,他曾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获得者、上海市工程热物理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多项荣誉。回望求学路,张红亮感触最深的是科研习惯的养成和工程实践的锻炼:“荣誉是一时的,团队创新实践培养却令我受益终身。研二开始,团队就给我们提供了去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实践的宝贵机会,随后在上海汽轮机厂的暑假实践中,将系统优化算法应用于汽轮机设计参数优化,提高发电效率、减少能耗,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专业能力,更激发了科研兴趣。”

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年团队培养的学生中,张红亮并不是个例。团队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在真项目、真课题“练兵场”中培养创新“尖兵”。

团队负责人崔国民介绍,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目前已签约校企联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基地” 11个,正在建设1个新能源方向的“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近五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30余项。

崔国民指导学生做实验

从专业课思政课书本里凝练家国情怀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这个曾经的童年梦想,正在我国核科学家的手中化为现实。”在长三角地区高校“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邀请赛上,核能筑梦讲师团正娓娓道来。从“两弹一星”建立功勋、秦山核电站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再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并发电,大学生讲师通过回顾人类探索核聚变清洁能源的征途,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最终斩获比赛一等奖。

团队长获三角地区高校“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邀请赛一等奖

这个以“核世纪和时代”为主题的演讲正取材于团队承担的学校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新能源理论基础”。崔国民介绍说:“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之际,新能源学科与时俱进,立足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振兴国家新能源产业。聚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我们想把这样的科学家精神注入每堂课、每次实验中。”

党建引领,铸魂育人。依托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成立的党支部目前有党员教师15名,他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活动相融合。团队教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亮表示:“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党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政教材,故事则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红色素材,我们挖掘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团队每周例行开展党建、教学、科研方面的学习研讨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目前已建有校级本科生、研究生思政类专业课程6门,本科生“新能源理论基础”“新能源装备系统集成技术”“动力工程测控技术”被评为上海市级重点课程,编写了国家级教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杨亮为团队师生讲解实验注意点

在聚“薪火”散“新星”中演绎传帮带

蓬勃向上的精气神、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提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年团队,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团队打造了“内紧外松”的科研生态:在立德树人的主责主业上毫不放松,内部制度严谨务实;在团队氛围上积极活跃,有困难一起上,有成果共同分享。

“在双碳背景下,我们为企业提供快速能源审计、现场能耗诊断和测试、节能整改方案的设计及审计后续改造服务,主持并参加了100多家工业企业的能源审计和用能诊断服务工作,在专业技术方面,我觉得有几个难点需要注意……”在团队的一场学术沙龙上,团队关欣教授正为青年教师分享以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经验与感悟。

去年以来,这样的系列学术沙龙团队共举办了14场,专业教师们分享个人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科研成果,本科生、研究生们“旁听”学习交流,受益匪浅。

“崔国民老师经常叮嘱我们,备课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上课时间。他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可以纯板书,讲到任何一个公式立马就能写出来,这样的师者匠心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很大的触动”,青年教师肖媛今年刚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她感慨道:“团队老师们会帮忙理思路,还会把中标的本子直接拿过来给我参考,我们年轻老师也会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下,团队永远年轻、富有活力!”

肖媛(右二)和团队师生做实验

团队学习研讨会


供稿:新闻中心

文:李卉云、游思语

摄影:王博、李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