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上理封面人物】常淑月:用一个“猪鼻子”圈住两篇SCI论文

2021-12-022199编辑:摄影:

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免试直升浙江大学,大三时就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SCI论文,参加竞赛频频获奖……翻开这份令人羡艳的简历,每一栏都显示着“恭喜,您的成就已达成!” 这份简历的主人就是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常淑月。她积极进行相关科研内容的学习,创新性地提出“猪鼻子”纳米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探究,将科研能力值“拉满”。



好奇心和虚心做翅膀 “飞跃”科研障碍关卡

发表多篇SCI论文是什么概念?对于很多博士研究生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本科生的常淑月却做到了。在材化学院“学士导师”培养模式下,低年级学生就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研究方向,得益于此,常淑月找到了研究兴趣所在,并加入余灯广教授团队,科研之路由此铺开。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创新性地提出了被称为“猪鼻子”的纳米纤维新型结构,“这种‘一鞘内含分裂双芯’的结构代表了一种相伴而不相邻的空间关系,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比如人体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因为觉得神似‘猪鼻子’的外观,我就给它起名叫‘猪鼻子’纳米结构。”

“猪鼻子”的提出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源于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在看结构图时,常淑月发现目前存在的结构有单轴、两轴并列结构和内外两层的核壳结构等,但还没有一壳两核、两核不接触的类型,在请教导师后,她着手开展相关研究。当时本科二年级的她对设备仪器接触较少,就虚心向老师和学长请教,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一步步开展实验。

进行“猪鼻子”科研攻坚的那段时间也是学业任务最重的一年,常淑月在教室和实验室里来回奔走,最终将成果发布在SCI一区期刊《材料与设计》上。之后她还“猪鼻子”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实现药物靶向释放和缓释的三阶段控制释放,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再升级。她还以并列第一作者的身份参与SCI二区期刊论文的发表,以其他作者的身份参与SCI三区和四区期刊两篇论文的发表。

 



“科研小霸王”也是“斜杠青年”

提到“科研小霸王”,浮现在你脑海里的可能只是埋头学习的“学霸”形象,生活中的常淑月却总能打破别人的“刻板印象”。同学朱静雯说:“一开始以为淑月是高冷的学霸人设,但在准备挑战杯比赛时逐渐熟知了她那有趣的灵魂。台上自信答辩的人,相处时踏实可靠的人,也是陪我尽情欢笑的人……不同的侧面构成了真实的她。”

学习和科研之余,她会通过运动来放松,跑步、举哑铃、练习空手道,此外,她还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越野定向赛、10公里精英赛、企业定向赛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她曾连续两年参加杨浦区长白社区“爱心援”活动,在服务中积极协助医务人员进行就诊引导、防疫工作,解答就诊居民的问题,在3个月的实践中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来自河南的她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本地老人,还特意学习了上海话。

 


与时间赛跑 “奔着最好的去!”

“她是一个不断与时间赛跑的人,无论对待生活还是学习,她总是保持着高效率。”同学叶玮池这样形容她。翻开常淑月的时间规划表,整齐地罗列着每日的事项,课程预复习、第二外语学习、课外阅读书籍……被问及时间管理的方法,常淑月说:“要给自己定好清晰的短期目标,不要浪费光阴。”除了每天的计划之外,她还会定下阶段性目标,为了给自己打气,她常常“战略性”地降低预期,从手边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每每如此,反而会超出预期一大截。就像去年她还在描绘着在图书馆发愤图强的日子,而现在,她已经在规划浙江大学的研究生生活。

“制定计划时,我总担心自己达不到预期,害怕自己让周围人失望。可当我脚踏实地、付诸实践时,发现结果往往能超出预料。其实努力是生活的常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更要与时代同行。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吧,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奔着最好的去!”

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是她探索之路的见证。笔记本上整整齐齐的记录,是她成长的印记。常淑月用她的四载春秋告诉大家——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供稿:新闻中心

文:桑江凯、于俊欣、李卉云

封面图:刘邓云飞

视频:学工部、新闻中心